八零养老:别了,靠情怀做养老的人!
孝源 八零养老 2022-06-06 06:30 发表于北京
作者:孝源
编辑:金孝文化
敢问路在何方-刀郎.MP3
做养老,很多人都有着一份情怀
我就是其中一分子
靠着情怀,我跟随着中国老龄产业从无到有
坚持了十年,各种酸甜苦辣
一路上的也遇到了很多同样靠着情怀加入的朋友
但是,
自2020年起,持续近三年的疫情好似冰水一样浇醒了我们
因为情怀只能推动我们加入养老行业
并不能让我们在这个行业持久立足
所以这个时候再有人问我要不要做养老这行时
我一定劝他要谨慎,想好自己的商业模式
要有可持续的现金流再做
政策好归政策好,央企做、保险公司做
这些不是一般民营企业比得了的
不要看到别人做起来了自己就一定会成功
这个时候,
小微企业有小微企业的苦
大企业同样有大企业的难
身在苦中,谁也别笑话谁
唯有创新,抱团取暖
才是度过六月“寒冬”的策略
“你是谁?”
当有人在生活中这样问你时,你的回答是什么?
许多人的回答,会始于姓名,终于职业。工作,也是你身份的重要构成部分。当被问及“你为什么而工作”时,你的回答又是什么呢?
“在过去,工人通过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控制进程获得工作的意义和动力,但现在,他们只能被动地完成由他人设置和控制的任务,工作对他们而言失去了意义”。
这个犀利的回答,来自于犹太裔社会学学家齐格蒙·鲍曼的一本小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类刀锋一般的表述,在鲍曼这本小书中随处可见。但鲍曼并非以这样的语言哗众取宠,他希望不留情面地解剖每一个社会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贫穷。
最发达的国家中也有穷人,而需要关心贫困问题的,也并非只有政府和慈善机构。鲍曼在书中写道,“不仅因为穷人需要,并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也因为穷人的形象中总隐藏着我们自身的恐惧和焦虑”。
而《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一书名中就暗示了全书的三大主线。人们为何而工作,人们为什么会陷入贫穷,社会又该如何正视贫困问题。
的确是这样,残酷的现实也不允许我们再有幻想/理想
我们只有为了生存去工作,开始正视自己是一个“穷人”
有的人靠情怀进入了养老行业
但是经历过一番折腾后
无奈的离开了养老这个行业,不再回头
这些年我真是看到不少曾经的有钱人因为做了养老项目而使自己背负债务、深陷泥潭,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因为收购了养老项目而拖累了主业。
现实让我们更加冷静,
反思这个行业的需求与机会,
反思我们自己的定位与出路,
反思中国老龄产业即将迎来十年的得与失。
有多少人把青春都献给了养老事业
在他们的记忆里
养老行业又给他们留下了什么?
不认同。我认为养老行业的核心是:盈利,可持续的盈利。过去几年,行业很多的意见领袖和专家都不约而同的强调做好养老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做好服务,换言之:做好了服务,做养老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一种观点影响了很多养老投资商和运营服务商盲目的去追求的服务体系的完备性,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服务细节落地性,脱离了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过分强调服务,其实更多是情怀主义和养老事业思维。
我认为:
一,无盈利,不服务。养老行业的本质是商业。所以商业的核心反应在公司的行为上就是盈利。如果服务做的再好,公司不盈利,再高大上的服务体系也不可能坚持长久。行业里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硬件条件优越,服务完善的项目,运营反而亏的越厉害。所以不以盈利为目的好服务是盲目和盲从的行为,不值得提倡。
二、无盈利,不养老。 盈利思维一定要前置,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不要轻易涉足养老。很多刚入行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被表象的养老市场规模和趋势所迷惑,以为遍地的老人就是遍地的黄金,实则暗潮汹涌,处处险礁。
三、做养老,单一盈利模式不可行。凡是依赖“做好服务,躺赢养老”思维的投资人或运营商,现阶段要么举步维艰要么后继乏力。养老的属性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三百六十行,所以如何把养老与金融、地产、互联网、医疗和产品融合,创造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才是令人期待之道。
纯宇总的观点是来自于英国成熟的老龄产业市场,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完全适用有待观察,但至少是一种可以自保的生存法则。
尽管疫情和国际环境给企业经营带来挑战,但很多共识在形成,比如追求高质量,比如苦练内功,向下扎根发展。
方向定了,则心定。
德鲁克的经典名著《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里提到企业创新的五个原则,即持续、深度的思考;理性与感性并重;专注、聚焦;从小做起;终局目标。
环境越是复杂、越是恶劣
我们就要更加清醒、有定力
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要学会与时代共处,与周期共处,与挑战共处,与不确定性共处
未来,没有退路!
原标题:《八零养老:别了,靠情怀做养老的人!》
来源:八零养老
整理:踢桃巴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