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养老 中医养老 关注:1 内容:7

    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踢桃巴灵 > 中医养老 > 正文
    • 中医养老
    • 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踢桃巴灵   谦和既济LoontaDC   2021-11-02

      中医药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把中医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造福百姓,打造优质有效的健康服务体系。

      对中医药传承与包容,创新与发展,为祖国医学注入新的动力。

      医疗和教育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开明的政策环境下,教育与传承互相融合,相互促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中医药人才,至少十年打基础,二十年能够成才实属不易。

      中医药非遗要积极“走出去”,推进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创新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中医药是中国的魂宝, 需注意培养人才, 把中医药世世代代传下去 。

      中医药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带来极大助力。作为非遗的典型代表,中医药非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非遗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共同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

      当前,中医药非遗在保护制度构建、保护名录编制、人才队伍培养、走出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空间。例如,目前中医药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加大对弱势项目的支持力度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尽快开展专项调查工作,进一步掌握保护传承现状,开展后续跟踪工作;建立相关古籍与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推进活态传承;加强传承人培养,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支持符合条件的代表性传承人依法取得医师资格。

      老树欲发新枝,缺乏创新性发展则难以为之。中医药非遗要更大程度地探索医教研企机构协同创新,构建完善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生态。创新性发展,科技助力不可或缺,人才活力亟待激发。可以探索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

      中医药非遗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对相关价值予以挖掘和激发,能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可以探索中医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使其转化为民众能够用得上、用得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健康产品。寻求中医药非遗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点,用现代产业理念和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转化开发,形成一批高质量品牌。

      中医药非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理应更大程度地实现跨界融合。从当前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积累的经验来看,“ 旅游”“ 互联网”“ 养老”“ 康养”等备受瞩目,中医药非遗特色小镇、特色园区、文创街区、旅游度假区等综合体前景广阔。通过相关类型的跨界融合,有助于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培育新业态,重塑新格局。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中医药非遗同样需要多渠道、多方面、多层面的传播。可以广泛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VR等;推进中医药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引导开发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音频视频节目、电视剧、电影、专题片、动漫作品;推进活化展示,建设运行中医药非遗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兴建中医药非遗馆、研习所、体验基地等。同时,中医药非遗也须积极“走出去”,推进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创新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

      END

      (非原创)


      人民日报海外版: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中国中医  2021-11-01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1月1日7版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曹洪欣 王春旺 

      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带来极大助力。作为非遗的典型代表,中医药非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非遗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共同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

        

      当前,中医药非遗在保护制度构建、保护名录编制、人才队伍培养、走出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空间。例如,目前中医药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加大对弱势项目的支持力度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尽快开展专项调查工作,进一步掌握保护传承现状,开展后续跟踪工作;建立相关古籍与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推进活态传承;加强传承人培养,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支持符合条件的代表性传承人依法取得医师资格。

        

      老树欲发新枝,缺乏创新性发展则难以为之。中医药非遗要更大程度地探索医教研企机构协同创新,构建完善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生态。创新性发展,科技助力不可或缺,人才活力亟待激发。可以探索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

        

      中医药非遗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对相关价值予以挖掘和激发,能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可以探索中医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使其转化为民众能够用得上、用得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健康产品。寻求中医药非遗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点,用现代产业理念和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转化开发,形成一批高质量品牌。

        

      中医药非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理应更大程度地实现跨界融合。从当前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积累的经验来看,“+旅游”“+互联网”“+养老”“+康养”等备受瞩目,中医药非遗特色小镇、特色园区、文创街区、旅游度假区等综合体前景广阔。通过相关类型的跨界融合,有助于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培育新业态,重塑新格局。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中医药非遗同样需要多渠道、多方面、多层面的传播。可以广泛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VR等;推进中医药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引导开发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音频视频节目、电视剧、电影、专题片、动漫作品;推进活化展示,建设运行中医药非遗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兴建中医药非遗馆、研习所、体验基地等。同时,中医药非遗也须积极“走出去”,推进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创新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


      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2021-11-01 06:33·人民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带来极大助力。作为非遗的典型代表,中医药非遗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非遗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共同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

      当前,中医药非遗在保护制度构建、保护名录编制、人才队伍培养、走出去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空间。例如,目前中医药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进一步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加大对弱势项目的支持力度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尽快开展专项调查工作,进一步掌握保护传承现状,开展后续跟踪工作;建立相关古籍与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推进活态传承;加强传承人培养,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支持符合条件的代表性传承人依法取得医师资格。

      老树欲发新枝,缺乏创新性发展则难以为之。中医药非遗要更大程度地探索医教研企机构协同创新,构建完善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生态。创新性发展,科技助力不可或缺,人才活力亟待激发。可以探索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

      中医药非遗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方面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对相关价值予以挖掘和激发,能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可以探索中医药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使其转化为民众能够用得上、用得好,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健康产品。寻求中医药非遗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点,用现代产业理念和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转化开发,形成一批高质量品牌。

      中医药非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理应更大程度地实现跨界融合。从当前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积累的经验来看,“ 旅游”“ 互联网”“ 养老”“ 康养”等备受瞩目,中医药非遗特色小镇、特色园区、文创街区、旅游度假区等综合体前景广阔。通过相关类型的跨界融合,有助于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培育新业态,重塑新格局。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中医药非遗同样需要多渠道、多方面、多层面的传播。可以广泛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VR等;推进中医药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引导开发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音频视频节目、电视剧、电影、专题片、动漫作品;推进活化展示,建设运行中医药非遗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兴建中医药非遗馆、研习所、体验基地等。同时,中医药非遗也须积极“走出去”,推进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创新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

      (作者单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

      中医药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把中医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传承与包容,创新与发展,为祖国医学注入新的动力。

      医疗和教育永远是关心得第一位

      中医药非遗要积极“走出去”,推进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创新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和途径。 说得好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中医药是中国的魂宝, 需注意培养人才, 把中医药世世代代传下去 。

      中医药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药是中国的魂宝, 需注意培养人才, 把中医药世世代代传下去 。

      传承与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中医药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继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师承必须要真中医来搞师承!教材书也应该以四大精典为主,以培养学生对中医的疗效为标准!

      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是基础 守正创新是方向。


      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是基础 守正创新是方向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更好的转化与发展,只有实现中医药非遗的更有效转化与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真正的保护。比如,努力构建合作开发平台,推动建设献方者(持有人)、企业和国家三者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民间验方秘方的保护利用,这是中医药非遗保护、转化和发展的有效途经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不久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简称“中医药委员会”)在京成立。成立大会上,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当选中医药委员会会长。他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对于中医药非遗而言,传承保护是基础,守正创新是方向。

      调动各方积极性 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据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委员,以国家级、省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主,汇集热爱中医药非遗工作的专家学者,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医药教育、医疗、科技、产业与文化等单位以及藏、蒙、维、傣、壮、苗、哈、回、彝等少数民族医药工作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人是中医药非遗事业发展的基石,中医药委员会是中医药非遗传承人的‘家’,要团结全国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加强沟通,畅通渠道,发挥委员作用,反映委员困难与诉求,维护委员合法权益,努力让‘家人’更有尊严、科学有序地开展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曹洪欣表示。

      他指出,保护单位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负责制定并落实项目保护计划和措施,对中医药非遗的传承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医疗机构是中医药非遗传承、传播的有效载体,中医药非遗项目有助于医疗机构打造特色专科,提升诊疗水平,委员会将加强组织、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非遗项目落实,拓宽中医药非遗人才培养途径,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为发掘非遗项目精华构建平台,培育成果,推进转化,使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创新有突破,提高中医药非遗服务民众健康的贡献度。

      曹洪欣表示,还要充分调动有关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发挥非遗企业弘扬中医药非遗项目与产品的作用,另一方面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推进中医药非遗项目与产品产业化,按国家有关政策,推进优质企业参与中医药非遗项目在养生养老、医疗保健、康复与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中医药非遗保护与利用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保护是根基 转化发展是动力与源泉

      曹洪欣认为,对中医药非遗而言,保护、转化与发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相辅相成,保护是转化与发展的根基,转化与发展又是保护的动力与源泉。“保护是为了更好地转化与发展,只有在更有效地转化与发展中,才能实现可持续、真正的保护。”他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人们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随着时代变迁、岁月流逝,对具有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注重保护,消失的文化与文明难以再生,将产生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中医药非遗,更是如此!”曹洪欣说。

      曹洪欣介绍,在保护方面,中医药委员会将组织开展中医药非遗项目调研,理清中医药非遗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建议;组织挖掘和整理中医药非遗技术、方法与典籍;探索完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模式与考核方式;积极支持中医药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及国家各级非遗名录体系等。

      在转化方面,中医药委员会将围绕中医药非遗蕴含的理念知识、技术方法整理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完整;立足传统,融合现代,把中医药非遗项目转化为民众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的健康实践与产品;用民众易于接受的现代语言、现代方式、现代手段进行阐释和表达;推动中医药非遗项目成果转化,将优秀的中医药非遗方法与技术,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向社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发展方面,中医药委员会将积极协调企业、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构建中医药非遗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生态,完善中医药非遗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探索中医药非遗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养生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医药非遗品牌建设,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品牌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等。

      推动建设利益分享机制促进民间验方秘方保护利用

      2019年10月20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有观点认为,对于中医药而言,应建立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互相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

      对此,曹洪欣认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有它的特殊性,保护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掘与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不断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同时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服务。”

      他强调,中医药委员会将组织考察调研,发挥中医药非遗专家学者的作用,结合非遗保护特点与中医药历史现状,深入研究,组织论证,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为制定中医药非遗中长期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此外,《意见》还提出,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

      曹洪欣表示,“针对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艺方法,中医药委员会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科学研究等方式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审核,力争形成中医药非遗项目特色技术、方药名录,有效服务于民众健康。”

      “同时努力构建合作开发平台,推动建设献方者(持有人)、企业和国家三者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中医药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献方者、持有人的知识权益。”曹洪欣说,将积极构建激励制约机制,秉持公平互利、合理份额、鼓励开发的原则,平衡多方利益,发挥委员会的协调、监督作用,为非遗项目、产品服务民众健康贡献力量。

      作者:□记者 李保金 实习生 陈琳 北京报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搭好“非遗”之桥传承中医药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在1998年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正式提出了“非遗”概念并进行界定。2005年,我国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将“非遗”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进行保护。201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进一步从立法的角度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保护。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笔者近期了解了多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拟针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传承和保护的建议。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感

      有研究者重点研究了截至2015年的54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其中包括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3个省级项目,传承区域位于贵州、重庆、云南、湖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安徽、湖南、河南、天津、山西、浙江、北京、江苏、福建、深圳、上海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包括中医针灸(2项)、中医养生方法(2项)、中药炮制技艺(2项)、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2项)、中医诊疗方法(8项)、中医传统制剂方法(12项)和少数民族医药(26项)7个大类。其中少数民族医药类项目涉及8个少数民族,包括傣族(2项)、彝族(1项)、藏族(4项)、苗族(3项)、瑶族(2项)、蒙古族(1l项)、土家族(1项)、畲族(2项)。

      从传承时间上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时间在l00~1000年间,主要集中在100~200年间;传承代数在2~40代间,大多数在4~6代之间。如山西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从南宋时期传承至今已有800余年,到现在已经传承29代;上海何氏医学传承也有29代。这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比较长的历史,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要求,体现了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感。

      从传承发展方式上看,我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方式主要延续传统的师徒授受和家族相传两种方式,而现代院校教育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

      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情况有较大差别,大多数项目设有专门的保护机构、保护人员和传习场所。一些保护单位已采取建立档案或清单、举办传习活动、商标注册、申请专利、设立研究课题及举办宣传教育活动等措施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存在问题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愈来愈重要和迫切。目前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对项目和传承人的资金扶持不足。二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传统的师徒授受和家族相传方式进行传承,一些项目传承群体过小,传承人老龄化,传承前景堪忧。三是受市场发展和经济观念的冲击,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知识产权保护不利,或者对非遗项目的诊疗技术出现不当占有或利用,各保护单位在运用法律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面仍有不足。四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状况堪忧,传播方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受益面较小,亟待加强传播。五是保护项目各地发展不均、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等,尚需加强政策体系和社会支持。

      明确“非遗”保护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传承保护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的瑰宝,我们既不能将其束之高阁,也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对其开展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新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

      一、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申报。

      笔者接触了许多优秀的民间中医,了解到散落在民间的特色疗法非常丰富,为了让更多传统中药制剂、疗法和优秀的传承人能够更好地为国民健康服务,亟待加强民间医药的调查和传承工作,整理申报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策上扶持倾斜,改革准入制度,以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继承、保护和利用。

      二、加大经费投入,构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加强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代表性。雄厚的资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坚实保证,无论传承人的培养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利用和宣传推广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加强专项保护基金和传承人基金的投入迫在眉睫,需要构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

      笔者认为,构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要有专门的法律界人士的参与,明确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建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门制度。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针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效果评价体系。如有研究者针对广东省中医药非遗传承和保护现状,探索构建广东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评价体系,为广东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提供科学、具有现实使用意义的参考,值得借鉴参考。

      第三,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的管理,各保护单位应积极整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编制档案和清单等方式细化保护内容, 将保护落到实处。

      要让传承人和民众理解非遗保护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有研究者提出: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和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用药观、制药观等。文化内涵以及生命疾病观等属于“道”的层面;而针对项目的具体构成要素,则属于“术”的层面。要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传承团队的支持和宣传,让他们和民众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并非只针对技术,而首先是保护理念和思想,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原则。

      三、建立专业队伍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指导,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专家学者在把握中医药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技术要素、传播与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可以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全方位指导,可以有效帮助传承人开展整理立档、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要理解“传”的实质和原则,传是要无条件地记录、保护、保存,尽最大可能,变不自觉、无意识为自觉、有意识地延长和延续非遗项目内涵和要素,而不必考虑其利用和发展;“承”地实质和原则则是继承、发扬、延续、转换与创新,取其精华,通过比较,兼收并蓄,本土优先;应用上注重效果,实现创造性转换。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广度和力度

      传播是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 能够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我们要认识到,应增强传播意识,整理规范传播内容,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多渠道传播文化遗产。同时还应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纳入中医学科建设,注重对各层面的非遗项目的文化和学术继承,培养专业人才,助力中医药学科发展。

      有些项目的传承和创新方法值得总结借鉴,如针对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中医+”系统、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方法,从医疗服务、学术研究、技术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产业创新等六方面,走上传承与创新之路。

      对中医人和非遗传承人来说,让中医药走近民众、走向世界,“非遗”是非常重要的介质和桥梁,如何向民众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特别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中医药故事,但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好效果,充分发挥“非遗”的作用,大有可为。(梁凤霞)


      当中医药邂逅非遗文创……

      玫瑰、郁金香、谷雨花、银杏叶……一朵朵由药斑布制作的花朵,蓝白相间,素雅清新。凑近花朵,记者被一股香味吸引了。安亭药斑布推广人胡苏芬介绍说,这些花骨朵里填充了中草药,有不同的功效。这款主打的花卉系列产品,经过不断融合创新,推出了“第三代”。

      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什么是“第三代”文创产品?胡苏芬向记者解释说,“之前的花朵仅仅只能观赏,时间长了,会有审美疲劳。”如何才能让药斑布走进生活,增强实用性呢?在花骨朵里填充中医药的想法出现在她的脑海中。一款中医药包与药斑布结合的文创产品出现了,既有观赏性,又不失潮流感,还具有保健,让人眼前一亮。“现在国风国潮正流行,将中医药包与非遗技艺相结合,是一次新的尝试。”“药包时间长了没有味道了。”市民的反馈又让胡苏芬有了新的想法,“不如做一个可以替换的花瓣吧!”防感冒、失眠多梦、提神解困……市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不同功效的香包放进花瓣中。“夏天到了,选择驱蚊虫的香包,放一束这样的花在床头,孩子睡得很香。”市民李女士反馈说。

      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近日,胡苏芬将品牌发布会开到了文博会现场,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让原本即将失传的非遗文化得以传承,走出产业化、市场化的传承之路。现场与温州本土民营企业瑞立集团签约合作,瑞立集团旗下的万立城商业体,以低廉的租金邀请安亭药斑布品牌入驻商铺。此外,上海君韬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的作品《胡不花》荣获2021温州国际时尚产业博览会文化创意奖。接下来,瑞立酒店还将设立非遗体验基地,引进非遗手作体验、非遗亲子体验课程。

      传承中医药,造福人民,擦亮中医药非遗金字招牌


      国家中医药局:中医7项目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http://www.gov.cn/jrzg/2006-06/08/content_304364.htm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朱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在京宣布,他们申报的7个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已进入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的法律概念。为了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于近期公布了我国第一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传统医药在中国一直得到很快发展。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加迅速。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已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公认,中医药治疗SARS和AIDS所显示出的潜力为世人瞩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都对中医药的发展表示关注和支持。(完)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