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共享模式 共享模式 关注:0 内容:11

    中国养老服务三大模式分析,三大模式分别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踢桃巴灵 > 共享模式 > 正文
    • 共享模式
    • 中国养老服务三大模式分析,三大模式分别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踢桃巴灵  2020-11-10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应对人口老龄化集中作出批示,使养老工作再次成为舆论热点。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有必要重温历史、梳理政策、剖析现状,更好地针对问题、研究对策、展望未来,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应该是要进一步深化对机构养老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从本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推动建设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大支柱性服务体系的共识,这种分类服务体系符合满足人的生理老化所需求的服务场所供给、符合老年人口活动范围的空间布局规划,成为“中国式养老”的智慧决策和战略布局。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总则中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文件细化了这一法律规定,在国家层面从法律和政策上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进行了顶层固化,随后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和地方性文件,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热情。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中国说到底还是个养老的问题,关联着怎么养老、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怎样转变养老服务发展观念和方式、怎样发展生产性养老和生活性养老服务业、怎样与我国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相适应的问题。

        从老年人群的活动分布空间看,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占到90%以上,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自然成为各地着眼服务、着力建设、着实推动的主体。一般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养老机构中的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把家庭养老和养老机构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了社区,是现阶段首选的养老方式。

        从近年来北京市的实践看,投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专业队伍中,各类专业涉老机构占到整个服务体系的90%以上。由此北京深化了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扶持青松、龙振、慈爱家等专业养老服务企业,采取企业服务进社区的方式,对社区内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全托服务、上门护理、就医服务、康复治疗、法律援助等服务;推动建设寸草春晖、儆堂集、宁心园等嵌入社区的小型养老机构,采取机构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的方式,利用机构专业化和人才培养集约优势,为社区老人提供集中照料,并开展社区养老和入户服务工作;培育整合爱侬、湘鄂情、天下椿萱等品牌化、连锁化涉老服务商,充分挖掘现有社区配餐、助医、家政等服务企业的资源优势,打造居住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养老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较好经验。

        面对“十三五”开局,在整个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中,如何看待居家、社区、机构三者的关系,怎样统筹推动三者发展,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性需求、适应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特别是怎样认识机构养老,更需科学分析。

        从北京市的实践来看,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不是完全分割、彼此独立的体系,而是相互融合、互联互通的系统,机构在三者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培训指导、专业支撑等多种功能。机构体系不是简单化的养老机构分层集群,而是以养老机构为核心、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为主体、为老服务企事业单位组织为主力、专业为老养护服务设施为重点、涉老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系统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各类机构根据自身特点,服务不同类型的老人,满足着多元、多样、个性的养老服务需求,使居家和社区养老有依托、有主体、有骨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机构养老体系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是真正起到支撑作用的。

        正是基于对机构养老和养老机构概念的混同,对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机构服务系统认识的不清,出现了对机构养老的作用是补充还是支撑的两种表述,当把机构养老等同于养老机构时,就得出了是补充作用的结论;当把机构养老当作是以养老机构为核心的整合性、综合性服务保障体系时,就得出了支撑作用的结论。由此,我们必须全面、准确、科学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严格依法、推动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两者殊途同归,落脚点都是更好保障老年人权益、更好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

        2015年11月,北京市正式公布实施的《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5-2020年)》,对此作了更为清楚的阐述和界定,北京市在养老设施配置上分为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两类,后者以托老所和老年活动场站为主体,居家养老不配置设施。整个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主力、覆盖城乡的原则,鼓励多种服务方式为手段、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为平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多选择的服务需求,达到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养老服务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2015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明确规定,鼓励所有养老机构面向居家和社区开展服务。目前正着力在街道乡镇层面建设养老照料中心作为区域性统筹平台,在区划社区层面建设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养老功能性供给和涉老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在居家小区层面探索建设养老服务驿站作为延伸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结合各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的区域经济状况、老年人口结构分布情况、小区配套设施和可开发利用的养老设施资源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规划建设,尤其注重在城市基层社区和老年人口较多的农村社区,以居家、托管生活为形式、以现代信息为手段,构建“广覆盖、多布局、贴需求、惠民众、可触及”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照料、文化、教育、法律援助等功能性需求,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大众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使全市老年人享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和政府的三重关爱。

        深化对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再认识,将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范围界定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社区配建养老设施、专业涉老社会服务机构、专业为老服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在政府引导下,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以社会组织为支持的立体化、综合式、全方位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不但可以使机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更为丰富、保障更加有力,而且能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了坚实抓手、可靠依托,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布局推进整个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

      编辑于 2016-11-10


      未来如何养老?详解三类养老模式

      踢桃巴灵  益养老2018-11-22

      养老是当下关注度最高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如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是各界重点关注的方向。数据显示,我国在2002年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达到7.3%,2014年末为10.06%,2014年我国老年抚养比上升为13.9%。

      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分别是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目前来说,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这种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较符合我国国情。

      养老模式之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既区别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日常护理或者特殊护理)、医疗康复(包括陪同到医院看病、治疗、配药等)、精神慰藉(老人交流,老人需求,排除孤独感)为主要内容的,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居家养老是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中国老年人主要收入来自于退休金与养老金,家庭照顾超过40%。一般食品与保健品的消费占比均占1/3。

      超过90%的老年人拥有属于自己房产或或住在子女家。未来几年,90%的居家养老将会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中国养老服务三大模式分析,三大模式分别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主要是为了节约费用,由于住在自己家中,对比在医院或者专业的养老社区,节省了房租,只需付所需服务的费用。从医院返回家中的病人通过医疗保健型居家养老节省了高额的住院费用,在家进行生活照料型居家养老的老人节省了住在专业养老社区的费用。

      不过,居家养老服务处于非专业性、非体系性的状态。相对而言,有些老年人需要很专业的技术护理,而当前养老护理员专业度不够。另外,由于养老服务需求环节多,养老服务仅解决某一方面的服务需求,不能全方位解决所有需求,处于一种非体系状态。

      同时,服务项目内容零散、随意,组织网络、服务机构建设尚不规范,社区的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居家养老,老年居家养老安全存在隐患。目前,实质性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特别是为老年人上门服务机构不多,政府对居家养老关照不够,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深层次的需求。

      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等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居家养老模式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免除后顾之忧。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

      居家养老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使养老成本大大降低。目前,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养老模式之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中国养老服务三大模式分析,三大模式分别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托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未来几年,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根据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2万个,社区服务站11.4万个。

      目前,一些城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费用,都有政府财政负担,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入不敷出,只好关灯节约电费,甚至关闭部分经营场所和设施。出现上述原因,是因为政府包揽或过多地干预了社区养老服务,导致社会化的运营机制发育滞后。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能为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因其固有的经济成本低、社会效益显著、人文关怀性强的特点,成为化解人口老龄化风险的一剂良方。但现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城市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以及在农村发展滞后。

      因此,这一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于,在老年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分担,对制度进行科学的分层与配套设计,充分利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有利条件,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完善技术手段,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养老模式之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重点实现以下功能:

      老年养护机构重点实现的功能

      在未来五年内,我国将会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按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来计算,到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是2012年的2.3倍,养老机构也将增加到48000个。

      从总量上看,2014年年末全国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3.8万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4万个。社会服务床位586.5万张,其中养老床位551.4万张。从类型上看,2013年我国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为7077个,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为32787个。2014年,我国社会服务床位共586.5万张,其中养老床位551.4万张,较上年增长76.8万张。

      中国养老服务三大模式分析,三大模式分别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不过,机构养老服务面临盈利问题。比如旅游景区中、高端养老服务项目。由于当前老年人总体收入不高,积蓄不多,加上老年人对物业持有意愿不如年轻人强烈,不愿意花过多资金购买高价产权产品。另外异地养老还存在着安全和医疗的风险性。因此盈利模式等问题是景区养老服务项目必须面对的课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这种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新型养老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希望在各界共同推动下,居家养老模式能不断完善,让更多老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