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为何陷阱多多?
踢桃巴灵 2021-01-26
剥离冗余信息,直击事件重点,这里是《重点来了》。财新视听总编辑张鸿,每天几分钟,带你把大事看得更明白。
1月19号的中午1点,湖南益阳的一位62岁老人选择了投河自尽,在这场悲剧背后,是这位叫曹荣林的老人,把毕生积蓄投入了老年公寓,这家机构却最终爆雷。
曹荣林投资的是纳诺老年公寓的分红型养老产品,几年来一共预存了17万元,最后老伴急需医药费,这笔钱却拿不出来了。现在,当地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善后,但曹荣林老人之死,却再一次揭示了养老产业里的金融风险。
在之前的节目里,咱们也说过“以房养老”的陷阱,许多老人被误导诱骗,最终不仅没房可住,而且负债累累。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养老的金融陷阱这个话题,为什么这些年来,这样的骗局会越来越多呢?
益阳老人自尽背后:
养老机构爆雷的普遍乱象
尽管曹荣林的家人不愿意再多说,但从已有的信息,我们还是可以勾画出老人落入陷阱的经过。
爆雷的养老机构是湖南益阳的纳诺老年公寓,这家公司已经成立了八年,一直在做养老服务。曹荣林生前以做杂工卫生,前几年陆陆续续往里预存了17万,用来预定养老床位。纳诺老年公寓曾经承诺,在老人正式入住之前,可以按照约定的周期来获得分红,入住之后也可以享受费用上的折扣。
△养老院资料图。据志愿者介绍,曹荣林老人此前已经住进了纳诺老年公寓,赶上爆雷又被赶了出来,存进去的钱也要不回来 图/财新网
不过,在2020年7月,益阳市公安局资阳分局发出通告,说纳诺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已经被立案侦查,公司法定代表人鲁光辉也被抓获了,相关投资人被要求去公安机关进行登记。十天后,湖南省民政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州的民政局摸清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
的确,在湖南,甚至在益阳,这样的现象都并不是孤例。就在通知发出的短短一个月后,益阳的另一家养老机构,衡福海老年服务中心也爆雷了。法定代表人同样是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公安部门抓获。
预订床位、提前“办会员”,这只是怂恿老人为养老掏钱的其中一种模式。近几年,另一种模式“以房养老”也出过不少的问题。
早在2019年的时候,财新就报道过中安民生“以房养老”爆雷的事件。很多人听信了“躺着收钱”的宣传,在中安民生的牵线下,把房子抵押出去,就能用这笔钱获得投资本金,认购产品来得到年化收益百分之五的理财回报;线的另一头是本金的出资人,中安民生还承诺会付给出资人一笔超过20%的利息。
两边加起来,中安民生的资金成本高达27%,其中的风险也不言而喻了。
“躺着赚钱”的梦想,最终随着中安民生的爆雷宣告破灭。但更严峻的问题是,出资人开始上门讨债,很多购买了“以房养老”产品的人,不得不面对两难抉择:要么想办法还钱,要么就会被拍卖房产。
「以房养老」有政策可循
但落实中缺乏监管
仔细探究一下这些养老陷阱,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套路都差不多。
比如现在,很多养老服务介绍都是线下进行,这一方面迁就了老人不擅长上网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让监管追踪的难度更大了。
咱们前面提到的益阳的衡福海,就是在菜市场和公交站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业务员不光热情地反复打来电话,而且还给客户上门收拾屋子,甚至做起了饭。
中安民生则是靠着供应“养老餐”,举办免费的郊游活动,用小恩小惠拉拢了不少客户。一对60多岁的夫妇最终入坑了“资产养老”,就是因为享受了太多的免费吃住,觉得“不买点东西好像对不起人家”。
而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业务员跑前跑后、嘘寒问暖,这种被人关心着的状态让他们产生了情感依赖,买下被推销的业务,也像是在维系一种类似亲子关系的感受。
△数据显示,2019年,养老基金受托规模首次突破万亿 图/财新网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政策”和“媒体报道”,往往成为机构拿来背书的工具。
和纳诺一样,衡福海采用的也是出钱预定,成为会员后可以享受床位费折扣的模式。在推广养老产品的时候,他们的业务员总会反复强调,这个投资养老的模式是“符合国家政策的”。
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全是虚假宣传。
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里,有一条说的就是“允许对于养老机构为弥补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可以通过销售预付费性质的‘会员卡’等形式销售”。这一条就常常被养老服务的业务员们引用。
不过,这个条款还有后半句,那就是“按照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明确限制性条件,采取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方式确保资金管理使用安全。”
在现实操作中,这个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资金的要求,很多“分红型”的养老机构根本没有落实。
至于“以房养老”这件事,在更早之前就有政策可循。
……
· 张鸿说 ·
在把养老服务这样重大的民生问题和金融绑在一起的时候,或许应该先想想风险,监管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呢?
前面说到的案例里,老人失去的十几万元,从大的政策背景来看或许不算什么,却可能彻底压垮一个家庭,让一位老人无法安度晚年。老人被骗去积蓄,走投无路,这在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社会都不免令人唏嘘。
每个人都终有一天会成为难以跟上时代、识别不出新骗局的老人。今天的年轻人能熬到P2P清退,当你老了,能熬过养老金融陷阱吗?
排版:曾一埔
来源:腾讯
整理:踢桃巴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