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老年人才 老年人才 关注:3 内容:23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老年人才
    •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踢桃巴灵  2022-04-14

      陶斯亮是陶铸与曾志唯一的孩子,她父母二人均为意志如铁、雷厉风行的革命者,而陶斯亮却是个比较感性温柔、安详稳重的人,这是由于她童年时一段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陶斯亮

      1947年底,正在辽吉省委大院里主持会议的陶铸突然听到警卫员汇报,说门外有一位老乞丐带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来找他,陶铸登时意识到什么,不等散会,他就匆匆迎了出去,只见大门外有个风尘仆仆、衣着褴褛、看起来一副老乞丐模样的男子,“老乞丐”因奔波多日显得格外瘦削黧黑,手里牢牢牵着一条毛驴的缰绳,驴背上坐着一个圆脸庞的小姑娘,正用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这个陌生的地方,陶铸激动万分,面前的女孩正是他阔别近两年的独生女儿陶斯亮。

      陶铸一把将陶斯亮抱到怀里,赶紧让人叫来妻子曾志,一起迎接把他们女儿千里迢迢从陕西延安送到吉林白城的老军人杨顺卿。

      曾志也同样感到惊喜,而当陶斯亮跟着父母回到住处后,赫然发现客厅正中悬挂着自己放大的肖像照片,看起来就象是一张“遗像”。

      后来,陶铸告诉女儿:他听人说,杨顺卿去年就带着陶斯亮从延安来东北寻父,可足足等了一年时间也没等到二人下落,夫妻俩断定女儿已经不在人间,前不久,他与曾志怀着深深的思念和惋惜,把女儿照片放大了一张挂在墙上,当成“遗像”来凭吊,根本没敢奢望女儿还能活着回到他们身边,而这多亏了忠诚勇敢的二级残疾军人杨顺卿。

      直到80岁高龄,陶斯亮仍然没有忘记当年在延安抚养过她两年的杨顺卿老人,退休后,她是把所有精力与心血都投入了社会慈善事业中,以此来深深怀念和回报对她有养育之恩的杨顺卿。

      1、“铁娘子”母亲曾志,生下孩子就送人

      陶斯亮的母亲曾志是有名的“铁娘子”,年轻时争强好胜、大胆泼辣,完全不逊色于任何男儿。曾志原名曾昭学,生于湖南宜章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她15岁参加革命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曾志”,意即“为我们女性争志气!”

      1927年,曾志从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后,担任了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干事,有天晚上散会后,曾志就在办公场所的一张床上睡着了,半夜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人,原来是她的顶头上司、组织部长夏明震(夏明翰的弟弟),会散得太晚,夏明震住的地方又远,宵禁后不便回去,他就躺在曾志床边和衣而睡。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少女时代的曾志

      当时夏明震20岁、曾志16岁,两人还是情窦未开的年轻人,可第二天消息传开后,众说纷纭,让曾志深感自己解释不清,而夏明震本来就对行事泼辣的曾志有好感,遂趁机热烈追求曾志,就这样,二人很快结为夫妇,当时,正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处充斥着白色恐怖气息,他们只请了几位同志简单吃顿饭算作婚礼。

      夏明震是我党杰出的早期领导人,军事成就超过哥哥夏明翰,他曾领导著名的湘南起义,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并任党代表,与朱德、陈毅等人职位相当。

      1928年3月21日,在反动派挑起的一次暴乱中,夏明震不幸牺牲,已怀有身孕的曾志被叫到河边认尸,她一眼看见那个仰面朝天躺在河边、身中十几刀的年轻人就是她新婚不久的丈夫、腹中孩子的父亲,当时,夏明震连眼睛都没合上,曾志蹲下身、轻轻为丈夫合上了眼。

      5月中旬,曾志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并被调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党委办公室秘书,在朝夕相处中,她与第七师的新党代表蔡协民互生敬意,蔡协民看到她一个弱女子挺着大肚子仍然风风火火地奔忙,不禁心生怜惜,开口向她求婚,曾志坦然问道:“你介不介意我腹中的胎儿?”蔡协民答道:“是革命的火种,应该更加珍惜才对。”就这样,二人在井冈山上结婚。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1928年11月,曾志生下夏明震的遗腹子,但她无暇照顾孩子,把出生才28天的大儿子送给了王佐部队的副连长石礼保抚养,石礼保是当地人,给孩子取名石来发,交给妻子精心照料,几年后,石礼保因参加红军被杀害,不久,妻子也含恨去世,当时石来发才8岁,由石礼保的岳母收养,祖孙二人曾在外乞讨多年,直到建国后,石来发才回到大井村务农并成家,1952年,他与时任广州党委书记的曾志母子相认,不过,石来发舍不得离开家乡的外婆和老婆孩子,后来一直留在井冈山当护林员,成为地道的老农。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曾志回井冈山看望自己的农民儿子

      三年后,曾志生下二儿子蔡石红,她同样没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托人送了出去,蔡协民听说后,埋怨不已,更不幸的是,蔡石红送人半个月后就出天花夭折了。

      1934年,蔡协民因被叛徒出卖、在福建漳州遇害,曾志不久后生下了他的遗腹子,取名曾春华,与两个哥哥的待遇一样,曾春华出生13天后,被送给了别人。

      曾志在回忆录里说自己一向把夫妻生活和孩子看得很淡、一心只想为信仰而奋斗,她的确是一位意志如铁的女革命家,但对她的儿女们来说,由于从小没有母亲细心看护、吃的苦头就比别的孩子多得多。

      曾春华17岁时才回到母亲身边,由于长年营养不良和经历坎坷,他个头格外矮小而且有一腿落下残疾,手术后还少了两根肋骨和一个肾,后来,曾春华经过刻苦学习,在广东乐昌县落户成为一名工人。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曾志与自己的儿女们

      曾志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叫到病床前,含泪说道:

      “当年把你们送人,我对不起你们,可是,我当时自己还是个孩子,我要参加革命,我不能照顾你们,请你们原谅妈妈。”

      与哥哥们相比,陶斯亮要相对幸运一些,出生后被留在了母亲身边。

      曾志在福州与陶铸结婚不久,陶铸就被捕入狱,直到1940年才夫妻重逢,1941年,他们在延安生下了唯一的女儿陶斯亮,疼爱地称她为“亮亮”。

      2、千里寻父,历尽艰辛

      虽然陶斯亮没被送人,但待遇也没好多少。

      她还在母亲肚子中时,怀有七个月身孕的曾志仍骑马外出执行任务,半路上,她的座骑突然受惊,曾志从脱缰狂奔的马背上被摔下来,当时就检查出轻微脑震荡,幸运的是她腹中的胎儿保住了,否则,这世上就没有陶斯亮了。

      1945年,陶铸受命前往东北,曾志毅然随行,担任了辽吉省委委员、沈阳市委常委等职务,与陶铸并肩奋战在白山黑水之中,而陶斯亮则被送到延安保育院。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陶铸与曾志

      当时延安保育院里有不少因伤致残的老红军战士担任照料孩子的工作,组织上特地派了一位叫杨顺卿的二级残废战士当陶斯亮的监护人,临行前,曾志对杨顺卿说:“这孩子交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那这个孩子就是你的,请你把孩子抚养成人。”

      她的一席话让杨顺卿一下子就担起了父亲的角色。

      40多岁的杨顺卿出身农民,他长得高高瘦瘦、性格善良温顺,接受“托孤”使命后,他对陶斯亮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给陶斯亮补充营养,他特地养了几只母鸡,下的鸡蛋自己舍不得吃、全都留给陶斯亮,他还学会了纺纱,经常在下班后坐在屋里一角纺到半夜,好赚点工钱给陶斯亮买零食、营养品,4岁的陶斯亮对远在东北的父母印象越来越模糊,“杨叔叔”成了她心中的父亲角色,而杨顺卿也在她身上倾注了真正的父爱,他柔和大度、善良无私的性格在陶斯亮的心灵上留下了烙印。

      1946年6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战火向延安烧来,中央决定转移所有非战斗单位,保育院的孩子们走上漫漫迁徙之路,有很多孩子被寄养在老乡家里。七八月间,杨顺卿经请示上级同意后,找来一条小毛驴,把陶斯亮放在驴背上的柳条筐里,一老一小走上了千里寻亲之路。

      这趟寻亲路遥远而危险,走出延安不到30里,杨顺卿和陶斯亮就遇到敌机轰炸,陶斯亮吓得大哭起来,杨顺卿赶紧拽着毛驴躲进了青纱帐,直到天黑才出来。

      为了躲过敌机,参加过长征、经历丰富的杨顺卿决定先往回走,这样虽然绕了远道,但路上经过的地方大多是解放区,可以避免遇到敌人。

      就这样,他们先前往晋察冀解放区,在组织安排下往南走到邯郸,再向东走到山东烟台,然后坐船前往大连,再乘海轮取道平壤前往安东(今丹东),最后来到吉林白城,硬是把一条路走出了几倍的长度,路上,陶斯亮因水土不服几次患上重病,还有几次差点与杨顺卿走散,战火纷飞中,这段传奇旅程让她成长得很快,学会了躲避敌机轰炸、也见识了大量风土人情。

      他们这一绕路不要紧,让远在白城的陶铸夫妇越来越牵肠挂肚,收到中央发来的电文后,陶铸得知杨顺卿和陶斯亮在1946年7月就离开了延安,可直到一年后也没等来女儿的消息,陶铸只得断定:陶斯亮已经不在人间了,不是在路上生病不治、就是遇到了敌人,他与曾志克服了悲伤情绪,把女儿照片放大后挂在墙上,就又投入了繁重的工作中。

      没想到,1947年底,6岁的陶斯亮被杨顺卿安全地送到父母身边,陶铸与曾志激动不已,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但他们仍然没有时间关照女儿,恳求杨顺卿先留下来照顾陶斯亮一段时间。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陶斯亮与父母

      就这样,一直到陶斯亮满9岁、前往北京上学,杨顺卿才得以回到老家贵州,被安排当了省委招待所的科长,走的时候,杨顺卿依依难舍,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陶斯亮,陶斯亮更是抱着父女情深的“杨叔叔”不肯放手,一老一小相拥着号啕大哭。

      70年代,已经退休的杨顺卿曾特地前往北京看望过自己抚养过五年的“女儿”陶斯亮,陶斯亮也专程去贵州看过他,二人的亲情保持了一生。

      陶斯亮在杨顺卿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一次慈善活动采访中,她曾谈道:恻隐之心是从事慈善事业的基础,而她的同情心是由杨叔叔启蒙的,是杨叔叔从小教会她传统文化里的温良恭俭让,才让她在退休后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

      3、父爱如山难忘怀

      解放后的和平年代里,陶铸与曾志怀着补偿的心理,在独生女陶斯亮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

      五十年代,陶斯亮曾在父母身边度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她跟着父母一路从沈阳来到北京,又南下武汉生活数年。武汉的夏天又湿又热,晚上到处是蚊子,陶斯亮又爱踢被子,陶铸每天加班回来,不管多晚,一定要去女儿房间里看看被子盖好没有,再把蚊帐拉拉严实。

      1956年,陶铸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陶斯亮跟着父亲搬进了中南海,曾志也从广州回北京养病,一家人在北京团聚了,让陶斯亮深感幸福。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陶斯亮与父母

      当时,陶斯亮进了北师大女附中读书,还与聂荣臻的女儿聂力、毛泽东的女儿李讷等同学成了好朋友,此后常去丰泽园作客,毛泽东一见到笑容开朗、穿着花裙子的陶斯亮,就对打扮朴素的李讷说:“你看亮亮穿得多漂亮,你为什么不也穿花一点呢?”

      陶斯亮从杨顺卿那里学到了温柔和善良,也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到了刚强和坚韧。

      初中毕业后,陶斯亮因成绩不好没能考上理想的高中,父母不但没有用特权为女儿想办法,还把她送到农场劳动,好磨练她的意志。

      高中毕业后,陶铸建议她学医,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陶斯亮报考了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在解放军第7医院当了一名医生。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可此时,陶铸、曾志夫妇已被卷入了风暴的中心,陶斯亮回忆说:“

      那是一段多么痛苦、难堪的日子啊!但生活仍然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进。”

      她在医院里交往了一个男朋友,恋爱的甜蜜让陶斯亮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一个夏日的黄昏,她把消息告诉了父亲,陶铸高兴极了,拉着她的手仔细地问了半天,眯缝着眼睛打量着女儿拿来的照片,既满意又担心地说:“看样子人很聪明,有头脑,可你是否把咱家的情况都告诉了他?千万不要因为我连累了人家。”陶斯亮忙告诉父亲,她从未对男友有半点隐瞒,而男友也承诺说“无论将来如何,都不后悔。”

      陶铸考虑再三,第二天拿出一封信交给女儿,这是一封写给女儿男友的长信,里面详细地谈到了女儿的各种优点、缺点,还把他自己受审查的详情也如实地说了出来,并劝女儿男友“务必再做慎重的考虑”。

      陶斯亮望着父亲脸上痛苦不安的神情,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他既怕自己的信里说的份量不够导致女儿将来被男友埋怨,又怕自己当时的恶劣处境吓住了女儿男友,可即使如此,陶铸仍然选择了对那位年轻人坦诚相告。

      信送走后,整整一天时间,陶铸都坐立不安,他一向坚强镇定、从未为自己的委屈叫过苦,可事关女儿的幸福,陶铸不禁有些患得患失,晚上,陶斯亮带回男友张冀写的回信,信的内容虽然短,却斩钉截铁地表示他绝不会改变主意、而要和陶斯亮结婚。

      灰暗日子里,这个从天而降的好消息让陶铸喜出望外,他笑容满面,在屋里走来走去地说道:“我的亮亮有爱人了!” “我的亮亮有爱人了!”拉着女儿的手对曾志说:“咱们给亮亮的爱人送点礼物吧。”

      当时陶家被查抄多次,家无余物,陶铸翻找半天才找到一架半旧的收音机和一个亚非作家会议上发的纪念品手提包,全都是多年前的旧物,陶铸再也找不到别的礼物,就从身上脱下那件穿了多年的毛衣,对女儿说:“亮亮,再加上这件毛衣吧,虽说旧了些,但总是爸爸的心意。爸爸实在是再没什么可送你们了!”说完,陶铸就放声大笑起来,几年来的压抑和痛苦仿佛一扫而空。

      可好景不长,婚后,陶斯亮很快被勒令离开北京、前往东北,她不敢把消息告诉父亲,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她在父亲房间里呆得很晚,陶铸看到她神情反常,以为她身体不舒服,催促她早点回房间睡觉,自己却通宵看书。

      第二天一早,陶斯亮看见父亲的房间里还亮着灯,在门前盘桓了很久,却没有勇气进去告别,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陶斯亮千里寻父,一年多后找到陶铸单位,进门竟看到自己“遗像”

      陶斯亮与儿子张亮、女儿陶冶

      陶斯亮先后在东北、青海、甘肃呆了五年,连一封信都不允许写给陶铸,而身患胰腺癌的陶铸在1969年11月30日含冤去世,临终前,他仍然牵挂着远在天边的女儿。

      1978年,陶斯亮写出了《一封终于发出去的信》,寄给九泉下的父亲。此后,陶斯亮牢记父亲的话: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先是弃医从政,做了多年统战工作,后来又投身公益事业,在三个不同的领域里都做出了出色成绩,多次获得“年度最佳公益人物”等殊荣,成了一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END

      来源:搜狐网 互联网

      整理:踢桃巴灵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